本科生教育

专业介绍

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介绍

发布时间:2024年07月02日 编辑: 访问量:

遥感科学与技术 学制:4年

专业历史沿革: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于2023年申报,2024年开始本科招生,依托测绘科学与技术学术学位硕士点、资源与环境专业学位硕士点、数字矿山与环境保护方向博士学位授予和博士后流动站形成了完整的学士、硕士及博士的学位教育培养体系借助多年培养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科学等相关专业人才的丰富经验,通过整合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测量技术基础实验室湖南省3S实践教学示范中心等教科研平台的资源和师资力量,构建创新型遥感科学与技术应用人才培养体系,为专业开办奠定了坚实基础。

专业特色:

(1)紧密契合国家及地方重大战略需求业聚时空信息服务数字新基建智慧城市“三高四新”等国家和地方重大战略需求培养能助力中国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应用型人才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与国家发展战略高度契合毕业生就业前景广阔。

(2)跨学科融合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遥感科学与技术专业融合了地球科学、空间科学、计算机科学、信息科学、电子科学、测绘科学等多个学科培养学生具备扎实的地学基础知识掌握遥感基础理论和技能拥有创新意识、组织能力、跨界发展能力和创业能力。

(3)前沿技术实践平台该专业依托学校湖科大星座超算中心“深空”战略配备先进的遥感实验室拥有多种航空、航天遥感数据接收系统和地面观测设备可获取多源遥感数据学生可充分接触并实践卫星遥感、无人机遥感、大数据处理、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为将来从事相关领域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能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德智体美能全面发展,具备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和人文修养,掌握遥感科学、测绘科学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熟悉空间科学、信息科学和计算机科学等领域的相关知识,受到专业技能训练,能在测绘行业以及国土、矿业、地质、国防、林业、农业、海洋、资源、环境、交通和规划等相关领域从事遥感数据获取与处理、目标与环境空间信息提取,数字化测绘和遥感信息服务、专题信息提取、遥感数据建模与反演等方面的生产、开发、科研、教学和管理工作,具有一定创新能力和较强工程实践能力的应用创新型人才。

师资队伍:现有专任教师10人,其中教授、副教授7人,具有博士学位10人、占100%,硕士生导师8人;有湖南省芙蓉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百人计划特聘教授各1人,湖南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湖南省 121 创新人才3人,湖湘青年人才1人,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5人,1个湖南省优秀研究生导师团队和1个湖南省创新研究群体。拥有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测绘遥感信息工程湖南省重点实验室、中央与地方共建基础测量技术中心等6个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教学平台以及23个产学研用教学实习与示范基地。

主要课程:遥感原理与应用、遥感数字图像处理、摄影测量学、激光雷达遥感、航空与航天数据获取、遥感图像解译、微波遥感、无人机测绘及应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原理与应用现代地图学、大地测量学、数字测图原理与方法、工程测量学、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导论、空间数据库原理与方法、计算机视觉与模式识别、近景摄影测量、高光谱遥感等课程

就业前景:遥感技术在自然资源监测、环境保护、国土规划、应急管理、交通运输、农业生产、气象预报等众多领域具有重要应用。在国家战略需求的大背景下,我国遥感地理信息产业快速发展,政府公共服务、经济建设等多个领域对遥感地理信息技术人才需求量巨大,为毕业生提供了多元化就业选择,职业发展前景广阔。武汉大学、长安大学、中南大学等众多开设遥感专业的高校数据显示,遥感专业毕业生就业率普遍超过90%,位居各学科前列,但整体人才供给仍然无法完全满足行业需求。

4 教师风采(部分)

韩用顺男,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后),湖南省121创新人才工程第二层次人选、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中国水土保持学会滑坡泥石流专业委员会委员、湖南省测绘学会理事。河南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本科,武汉大学地图制图学与地理信息工程专业、硕士,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博士,四川大学水利工程、博士后,清华大学水利系、访问学者,加拿大Dalhousie Univ.访问学者。主持国家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省部级课题和企业合作课题5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42篇,出版专著5部,取得发明专利8项、软件著作权23项。主持“中西部山区公路地质灾害监测评估技术及应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另获省部级科技奖励11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4项。有6项成果经科技查新和专家鉴定总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在自然资源、交通、应急等行业推广应用。

李朝奎男,1967生,二级教授,博士,博导。曾任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主任。湖南省青年骨干教师;湘潭市技术骨干人才,湘潭市第五届青年科技奖获得者,2010年获湖南省新世纪121人才第一层次人选,2011年推荐为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科带头人。获环保部科技进步二等奖、国家测绘科技进步二等奖、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自然科学三等奖、国家地理信息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建设科技进步一等奖、湘潭市科技进步三等奖、湖南省教学成果三等奖等多项奖励。主编教材2部;专著3部,获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0项,发表论文150余篇。

王艳军,男,1984年生,教授,博士,博导。曾任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副主任,湖南省湖湘青年英才、省自然科学优青项目资助者。本-硕-博均毕业于武汉大学,从事测绘与地理信息领域科研教学工作,主要研究领域为激光雷达遥感数据处理与建模应用、时空地理信息分析与挖掘等。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项,主持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省部级项目5项,获湖南省自然科学奖、湖南省科学技术进步奖各1项,指导学生参加ESRI杯全国GIS软件开发竞赛、全国大学生测绘论文大赛各获奖1项、获湖南科技大学青年教师教学能手1次;发表SCI/EI/CSCD等学术论文30余篇;申请4项国家发明专利,获批9项软件著作权;出版专著/教材2部。

陈浩,男,1979年10月生,副教授,硕士生导师,现任湖南科技大学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院院长。湘潭市首批高端人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通讯评审专家,主要从事2030可持续发展(SDGs)评估,全球地表覆盖制图、遥感大数据挖掘等相关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1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1项,参与承担国家重点“863”、国家“高分专项”等多项科研项目,主持横向课题十多项。先后在《Chinese Science Bulletin》、《遥感学报》、《中国科学》等国内外权威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多篇,SCI收录和EI收录11篇,获得湖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1项。

张东水,福建龙岩人,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湖南科技大学遥感系系主任;主要从事遥感图像机器理解与智能分析、时空建模与分析及其在地质灾害、资源环境等方面的应用研究。先后主持/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中芬政府间国际合作项目、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等10余项,省级教改项目2项、双一流省级精品课程1项、校级精品课程1项。在《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Remote Sensing》《地球空间信息科学》、《农业工程学报》《湿地科学》、SPIE、IGARSS、EORSA等重要国际国内期刊、会议发表学术论文40余篇,其中SCI、EI收录9篇,CSCD收录9篇,出版专著2部、教材1部.获湖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教学成果奖特等奖、福建省优秀博士论文、湖南省教学成果奖三等奖、全国GIS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和全国高校GIS青年教师讲课竞赛三等奖等奖励;指导学生参加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大学生测绘学科创新创业智能大赛、全国大学生GIS应用技能大赛、湖南省大学生测绘技能竞赛等国家级和省级竞赛,获得一等奖、二等奖20余项,多次被评为“优秀指导老师”;多次获得校优秀硕导、教书育人先进个人、信息化教学课件奖、教学优良榜、优秀班主任等荣誉。

李乐林,湖南浏阳人,工学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 湖南科技大学测量工程与地理信息研究所所长,美国夏威夷大学马诺阿分校国家公派访问学者。2003年本科毕业于焦作工学院(现河南理工大学)测量工程系测绘工程专业;2012年博士毕业于武汉大学测绘遥感信息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摄影测量与遥感专业。曾任职于中铁隧道集团有限公司(2003-2006年),参与国道317线四川省阿坝州鹧鸪山隧道工程、沪蓉高速重庆市石柱县方斗山隧道工程建设。目前主要从事机载LiDAR与三维重建、星载LiDAR与定量遥感、车载LiDAR与SLAM、夜间灯光遥感、无人机影像与SFM等方面的研究。发表SCI/EI/CSCD核心论文10余篇,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三等奖1项,出版专著1部。近三年来,先后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高分专项、湖南省科技计划重点研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优秀青年项目等课题;作为骨干参加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湖南省教育厅优秀青年项目2项、湖南省自然科学基金3项。

李少宁男,博士/博士后,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受聘湖南科技大学奋进学者。现就职于湖南科技大学地理空间信息技术国家爱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担任测绘所所长职务。主要研究流域星载激光雷达数据高精度几何处理。目前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篇,其中SCI/EI检索高水平论文16篇,申请获批国家发明专利2项和软件著作权1项,近期主持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主持国家对地观测重大专项课题1项,承担多项横向课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