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新闻

多学科多专业协同 科技定损防灾减灾 助力乡村振兴

发布时间:2025年07月18日 编辑: 访问量:

——湖南科技大学地空学院赴古楼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与“百校联百县兴千村”行动

2025年7月15日,湖南科技大学地球科学与空间信息工程学院(以下简称"地空学院")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由学院党委书记龙四春教授带队,组织地质、地理、测绘、地信与遥感各学科专业博士教授等师生专业技术团队奔赴邵阳市洞口县古楼村,为“6·8”特大洪灾后的定损防灾减灾与修复重建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持和技术帮扶。

闻"汛"而动 科技驰援

6月8日凌晨,洞口县遭遇罕见暴雨袭击,古楼地区降雨量高达156毫米,造成80余户受灾、直接经济损失80余万元。在古楼村灾后修复重建工作中,地空学院迅速组建由测绘、地理信息、地质勘探等多学科骨干师生组成的"青春筑梦"实践团,带着专业设备奔赴灾区。7月15日下午2点,实践团队顶着39℃高温,在龙四春教授的带领下,国家地空实验室专职副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唐志光教授、地理系教职工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李振国副教授、地信系教职工党支部书记陈新保教授、测绘系教系主任兼党支部书记张立亚副教授等组成的多学科技术团队,沿古楼的河流开展实地勘察,收集资料。崔皓副书记、刘俊、罗杰与吴小莹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对30公里河道及两岸山地居民区进行全方位的无人机航拍,通过对比去年11月的基础数据,精准捕捉河道损毁、房屋破损,山体滑坡等灾害变化。

数据赋能 精准重建

“这些航拍影像可以清晰显示河道淤塞点、房屋裂缝与山体滑坡等,我们将用三维建模技术为重建规划提供精细科学依据。”张立亚教授向古楼村支委展示着实时传回的监测数据。

在整理飞行数据的同时,本科生邓芸菲凝视着屏幕上无人机传回的古楼村受灾区域的清晰影像,作为实地数据采集的亲历者,她深有感触:“跟随学长们在残垣断壁和泥泞河道间穿梭,操作无人机捕捉每一处变形的地貌,这让我真切体会到科技下乡的‘温度’。那些盘旋的无人机镜头,记录的不仅是灾痕,更是重建的希望蓝图。当看到我们采集的动态监测数据能精准定位隐患、支撑科学规划,我才深刻理解,将课堂所学转化为守护乡亲们家园的坚实力量,正是青春在基层最生动的实践。这份‘用科技丈量伤痛,用数据抚平创伤’的责任,比任何书本都更令人铭记。”

党建领航 青春担当

测绘工程专业研究生张润林与贺斌在无人机航拍时深有感触:“当亲手测量的数据变成定损防灾减灾及重建规划中的依据,航拍的图像精准定位滑坡风险,我才真切体会理论如何‘落地生根’,这份用脚步丈量土地、用数据守护家园的责任感,正是‘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最生动的注脚。”在沿河检测中,龙四春书记强调:乡村振兴与三下乡活动不仅要送科学技术下乡,同学们更要用专业知识解民生之忧,在服务中成长。

长效帮扶 共筑未来

此次乡村振兴与三下乡活动拉开了院地合作的序幕。地空学院将在古楼村建立长期观测站,定期回访防灾减灾情况,联合学校组织部及校团委持续派驻实践团队,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动能。

“这场多专业师生协同地质灾害会诊带来的不仅是技术把关,更是修复重建的信心。”驻古楼村第一书记王艳对到来的师生团队声情说道。烈日中,无人机仍在河道上空盘旋,年轻的学生测绘队员们专注地盯着屏幕,他们的身影与青山绿水融为一体,绘就了一幅科技报国、青春建功的动人画卷。

(一审:刘俊二审:崔皓三审:龙四春)